時間:2016年5月29日
地點:瑞士 布拉赫(Bulach)
今天上午布拉赫的市政大廳內座無虛席,兩千多位西藏與西方人士聚集於此領受 大寶法王噶瑪巴的觀音灌頂;歷代 噶瑪巴都被視為總攝諸佛悲心的觀音之化現。
時間:2016年5月29日
地點:瑞士 布拉赫(Bulach)
今天上午布拉赫的市政大廳內座無虛席,兩千多位西藏與西方人士聚集於此領受 大寶法王噶瑪巴的觀音灌頂;歷代 噶瑪巴都被視為總攝諸佛悲心的觀音之化現。
我們讚歎一枝獨秀,但是,不妨百花盛開。所謂一枝獨秀,譬如說,你專弘淨土法門,勸人念佛,我們讚歎,但是不妨百花盛開,也不妨害八大宗派大興盛。
咱們中華民族是個大熔爐,包括少數民族,有五十六個民族,都可以和樂融融的相安、相處無事。哪有什麼八大宗派?都不離開佛的這一顆心。為什麼要相互攻擊?互相批判、互相傷害?為什麼?我真的想不懂。既然八大宗派都不能離開佛的這一顆心,我們是不是應當尊重別人的選擇?
如果你詢問亞里士多德,他會說有一個桌子的本性,這個桌子的本性就是真相。每一個人 - 教徒、科學家、醫生、間諜、偵探 - 每一個人都在試圖發現真相。亞里士多德說存在一個桌子的本性。蘇格拉底卻又是另一番說辭。
這裡我可能會有所遺漏, 蘇格拉底說並不存在桌子的本性這樣的東西 - 桌子本身就是真相;簡單的真理,如此而已。如你們剛才所說,佛教徒的見解是類似的。
我修淨土宗,專心念佛,一門深入,只有這個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經典不能看!不惜誹謗、攻擊其他不同的宗派,這個跟迷惑的眾生有什麼兩樣?釋迦牟尼佛叫你攻擊人嗎?連一個簡單的我執都沒辦法降伏:我執就是對立啊,法執就是對立啊,連這個基本上的對立都沒辦法放下。就算你很有修行,也不能講啊,慢慢的去感化別人,不是很好嗎?
對立法不是佛法,佛法是絕對的智慧,絕對的解脫,絕對的自在,絕對的平等,佛法是要把我們訓練變成一個解脫的人;佛法不是要把我們訓練變成一個很奇怪的人、精靈古怪的人,脾氣古怪、性格很奇怪的人,要明心見性,要先改個性。這個統統是法執!
一般說來,「上師」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的「上師」是與你非常有緣、能夠幫助你、能夠爲你顯示你本性的人才是你的上師。
上師的身份可能是是一位妓女,如果這位妓女告訴你一句話能夠點醒你的本性,她就是你的上師。
舉例來說,今天講台上掛的都是 噶舉派(白教)傳承祖師的法相。白教第一位祖師是帝洛巴尊者,他的外表看起來就像一位相當不成功的漁夫,不像現代的上師全身都是閃閃發光的。
我們總認爲上師看起來一定是非常漂亮,而且全身會發光的。但我們必須知道外表長相並不能幫助我們。
當你證悟了,你無法回想你是"愚癡衆生"的情形。
你不再需要禅定。你不需要記憶任何事,因爲你從未忘記任何事。如同 佛陀在般若經中所說,一切現象如夢如幻,甚至證悟也如夢如幻。設若有任何比證悟還偉大的,它也是如夢如幻。
大家努力去做,其他的弟子們做佛法的功德和我的這個法門做佛法的功德,是沒有辦法比的。
有人會問,為什麼說這樣一個大話?這個不是大話,這是真話。
為什麼呢?第一,我們去拉薩發願;第二,五台山發願;第三,峨眉山發願。你發多大的願,功德就有多大,所以功德不一樣。
如果我們面臨不幸,像是碰到不良影響,被人辱罵或批評,甚至被丟到牢裡,我們不應當想: 「我一直都在向三寶祈請,我不應得到這樣的待遇」。
我們要了解,所有這一類的困難都是因為在過去世不斷傷害他人的結果。
從許多大乘經典中,我們得知『閻羅』不是別人,正是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可以說,坐在那裡決定誰要受什麼苦的地獄之王,其實就是你自己『究竟的智慧本性』。
像我們這種『菩薩』,也就是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在我們修道的過程裏面呢,在目前我們的狀況裏,最安全的一個修道的方法就是『發菩提心』。
龍欽巴尊者有一本非常出名的著作,叫《龍欽七寶》,其中有一個叫『口訣寶』。他說在我們現在的程度,根本談不上去幫助別人。但是『至少我們要有意願去幫助別人』。因爲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意願,至少能夠幫助我們不去傷害別人。
什麽是『智慧』呢?智慧沒什麽神聖的,不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也不是超級智力。幾乎可以說他沒有什麽特別。
它不是某種可以獲得的東西,我們不能購買智慧,我們也不能增加它,因爲我們已經擁有它。
佛陀不是一個悲觀者、也不是末日論者,他是『重視實際者』,而我們卻多是『逃避現實者』。
當他說一切和合皆是無常,他並不認為那是壞消息,而是簡單、科學的事實。根據你的觀點,以及對這個事實的了解,無常可以是通往啟發與希望、光榮與成功的大門。
有一種很特殊的輪迴,我們可以稱之為『真正的輪迴』。然後有另一個輪迴 - 是你從學習中得來、製造出來的。
後者是你的上師教導給你的, 那裡面包括著諸如:輪迴多麼痛苦!要消滅它……等等。 但這一切不過是理論上的概念,前者才是『真正的輪迴』。我們的問題是並不想把『真正的輪迴』去掉。
事實上,這個『真正的輪迴』正是我們一直蹭來蹭去願意停留於其中的狀態。我看過很多佛教徒經常聚在一起議論:關於厭離輪迴呀,憎惡輪迴呀等等。不過他們談及的輪迴都是那個理論上製造的輪迴,而不是『真正的輪迴』。
記者:您為什麼會認為我們是悲傷的呢?
仁波切:你們總是在嘗試抵禦寂寞,同時他們也似乎知道自己無法抵禦寂寞,因之,他們有這種悲傷情懷,它反映在水墨畫以及各種各樣的東西裡面。
除了悲傷,你們也很實際,很慷慨,而且在各方面都很勤奮,不懶散。另外,我本身是 文殊菩薩的追隨者,我小時候曾讀到,中國人是 文殊菩薩的子民,這大概對我也有某種影響吧。
鼓勵競爭攀比、以輸贏來衡量人生價值只是部分社會、部分人的做法,遠不能代表現代兒童教育的全貌。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使其順應天性地快樂成長仍然是主流。我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夠開闊眼界,看到這一點。
父母們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觀和對教育的態度。
我們常說:「利益衆生」。然而,『衆生』一不小心就會成爲我們心中一個「抽象」的集體名詞,而不是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形態各異卻具有同樣的覺知能力、能感受痛苦和快樂的一個一個生命。
我們往往「因大失小」,擔心過於關注眼前的個體,會導致失去整體的視角和心胸。所以口頭上對衆生充滿感情,行動中卻對近在身邊的親友、同事身體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孤獨熟視無睹。
的確,做爲『大乘佛子』,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盡虛空界無量無邊的衆生的福祉。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視因爲各種因緣來到我們面前、需要幫助和關愛的每一個有情、他們來世以及今生、日後以及眼前的安樂。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的肺腑之言
我這幾年當中,有機會去了很多地方,了解、溝通了以後,我的結論是什麼呢?
實際上,我們當然也有很多人在弘揚佛法,也有很多人在修佛法,也有很多人用佛教來利益眾生,但是我認為是少數的。
我們多數的,我們出家人,多數的人去搞「形式化」的活動,我們多數的佛教徒特別喜歡去參加這些活動。
有些人說:“我沒辦法坐禪,一坐禪,『分別念』就開始出現了。”
蓮花生大士的《六中陰竅訣》裡面說:覺得自己『分別念』多是好的象徵,說明你已經認識了自己的『分別念』。
因為我們以前對自己的『分別念』從來沒有觀察過,於是錯誤地認為自己『分別念』很少,實際上,真正坐下來觀察就會發現自己的『分別念』紛繁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