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務必要聚合方方面面的因緣。
光念一聲佛號,或參一個話頭,或修一個靜修大圓滿,個別利根者也許有解脫的機會,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妄想分別那麼可怕,一定要依靠各種方式來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傳承上師開示了五點要訣:
作為一個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務必要聚合方方面面的因緣。
光念一聲佛號,或參一個話頭,或修一個靜修大圓滿,個別利根者也許有解脫的機會,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妄想分別那麼可怕,一定要依靠各種方式來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傳承上師開示了五點要訣:
十九世紀的兩位利美(不分教派)運動的明燈,著名的大圓滿成就上師與掘藏師,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1820-1892)與 貢康楚羅卓泰耶仁波切(1813-1899)都曾預言:在不丹東部隆次地區興建一座五層樓高的「調伏顯有蓮師」像,將有助於世界和平、繁榮快樂,並且遮止末法時期相隨而起的戰爭、飢饉、瘟疫與天災等負面力量。
弟子與上師的緣分,分為外、內、密的因緣。
當你遇到一位與自己有緣的上師,對他的功德與外在生起了強烈信心,並誠信依止的話,這是與上師建立了一個外在的因緣;然後你可以實修實證,便與上師建立了內在的緣分;由於弟子不顧艱難困苦地依教奉行,實證的力量淨除了無始劫的業障而產生證悟的能力,安住於清淨自性之中,屆時,你便與上師建立了最密不可分的因緣。
衝突或掙扎可能來自於我們已經把精神的生活與物質上的生活分離了,卻又想要把它拼在一起,想要兩者都有,而這是人類的習慣。
例如佛教徒的家裡有個佛堂,還有個儲藏室,兩者是分開的,在某個程度上這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分離得過度,不能把儲藏室轉化成佛堂的話,那就會有這種衝突或掙扎。
如果你深陷世間八法,你就會變得脆弱。
世間八法是說如果你喜歡被表揚,不喜歡被批評,如果你尋求被注意,憎恨被忽視,如果你過分地尋找快樂,過分或偏執地害怕例如痛苦,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害怕失去,如果你深陷這八種狀態,你就會變得脆弱。
青海專業唐卡畫師貢布夏智作品
僅是言我所知,我雖然畫過幾十幅不同傳承的唐卡,但並未實修過財寶天王,雖然有幸在繪製過程中從幾位活佛和堪布講過指點過,但也僅僅是聽聞,也就是每年法會上唸唸。(這裡面是有一些規矩和緣由的,祖輩都是這麼來的)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現在有很多人想要有一個好上師,並且成為一個人的弟子一定有一些儀式,像剪下一點頭髮、皈依等等,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呢?就如同結婚、戀愛是兩回事一樣,結婚必須要有儀式,否則婚姻並不完全;但對戀愛來說,沒有人可說這是你將戀愛的人,沒有人可指引你戀愛,如果你遇見某人,你被自己的感覺所動,你就自然地戀愛了,為什麼呢?因為其中有過去世的連結,知覺上的連結。
上師也是如此,當你看到某位上師,你很喜歡他,他好像你的老師或精神上的夥伴一樣,那麼你自然地就會有信心;當他教導你時,無論他教導什麼,都使你了悟現象的實相,而進一步走向究竟覺悟,那麼這個人就是你的上師。
無論有沒有儀式、他是不是仁波切或被認為是偉大的老師。但我們總是由廣告宣傳來引導意念,判斷他是否是偉大的老師,可是這並不表示他或她認為的偉大老師就是你的老師。
“面燃”,又作“焰口”,亦稱“焚燒一切門”。此尊乃大悲觀世音菩薩入“甘露威光三昧”所化,共有九種根本身相,及不可思議之無量化身,各具玅用,常恒利益於三界之內。
世人知曉這位鬼王,恐怕跟施食一法脫不開幹係。
沒有任何現象真正地存在,它們遲早會消逝。
涅槃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現象,只不過是表相而已,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覺察。每當內在的心境有所改變,感受到的外境也隨之變遷。因此,你所見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
根據菩薩道更廣大的見地,排斥你的瞋恨其實是一種缺點。想要排斥壞的,而只想保留好的,表示你仍被我執所染汙。
因此,當菩薩道修行者注意到自己的瞋恨時,他(她)反而應該想:「瞋恨確實不好!但我不是唯一深受其苦的人,一切衆生都飽受其苦!所以,願我能爲一切衆生承擔瞋恨、嫉妒與驕慢」。
有一位禅師說過:「向東走一里就是向西走一里」。這是其正的自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尋這種完全的自由。
要活在佛性之中,就必須讓小我一刹那又一刹那地死去。失去平衡時,我們就會死去,但與此同時我們又會茁壯成長。
根據我的觀察,家庭成員之間缺少較為親密的情感和精神層面的交流,是很多問題和矛盾的根源。
家人若反對你學佛,並不一定是因為他不贊成佛法,很有可能他只是怕本來跟你交流就不多,你若再學佛而他不學佛,以後能一起談的話、一起做的事就更少了。
慾望多不一定是積極樂觀。
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的很多出家人以世間標準而言,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一般人身處其境大概要愁死了,但是他們每天都很快樂,年輕人朝氣蓬勃,老年人安詳喜樂,勤奮地聞思修行,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每過一天,就向解脫邁進一步。
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 FPMT),及印度的彌勒大佛工程專案(Maitreya Projects)之精神導師,怙主 梭巴仁波切(Zopa Rinpoche)造訪未來彌勒大佛的工程所在地,並給與祝願。
禪修時,我們試著逐漸放開,拋棄所有的『參考點』,例如見地、道、果,和目標,所有這些參考點,都需要被消除。
只要有參考點,我們就會一直『比較』,而與『參考點』做『比較』,常常就是不安全感的來源。
法王噶瑪巴在巴黎左岸萬豪飯店及會議中心(Paris Marriott Rive Gauche Hotel & Conference Center)為現場1600名會眾開示四聖諦。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會場相當特別:1975年,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曾在這裡傳法,當時旅館的名字是聖傑克斯(PLN Saint-Jacques)。在為第十七法王首度訪問法國尋覓場地時,主辦單位在毫不知情下選定同樣的地點,歷史性的巧合似乎是冥冥中的安排。
感恩各位功德主,我們在蒙古的辦公室將於近日寄送聖像與結緣品到新加坡與臺灣。各位在六月底前就會收到我們的心意。也歡迎各位與我們分享您的彌勒菩薩聖像的美照喔~
此次與功德主結緣的立姿彌勒佛小佛像,是複製自『扎那巴扎爾』風格的十七世紀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