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修持「不用禪修」的禪修呢?法王以「解脫煩惱於生起的當下」為例來說明。
比方說「憤怒」,當憤怒的情緒即將爆發時,也就是在它正在生起的時候,我們要看著它,因為一旦憤怒完全浮現時,我們就很難對治它了。
我們需要一些練習才能夠體驗這個修持。如果沒有練習,我們會以為憤怒的生起與它的完全浮現是同時發生的。透過練習,我們就會瞭解它其實是有一個過程——這個先發生,然後那個再發生。
我們要如何修持「不用禪修」的禪修呢?法王以「解脫煩惱於生起的當下」為例來說明。
比方說「憤怒」,當憤怒的情緒即將爆發時,也就是在它正在生起的時候,我們要看著它,因為一旦憤怒完全浮現時,我們就很難對治它了。
我們需要一些練習才能夠體驗這個修持。如果沒有練習,我們會以為憤怒的生起與它的完全浮現是同時發生的。透過練習,我們就會瞭解它其實是有一個過程——這個先發生,然後那個再發生。
民間對於『十八層地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大致上來自中國民間信仰中,從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及佛教吸收過來,繼而演變為道教信仰,認為十殿閻君掌管十八地獄。
絕大部分的人都以為『十八層地獄』的最後一層,就是『無間地獄』。這兩者非但不相同,而且是差距甚遠,完全無法做比較的。
因為『十八層地獄』的時間再怎麼不可思議的長,終究還是有結束出來的一天;可是一旦墮入了『無間地獄』,除非遇到了不可思議法門之超拔,否則的話就…『永無出期』了!
阿秋法王曾略做開示曰:
關公為古佛之再來,將來會以護法形象度化眾生。
此護法與漢地眾生具備極大因緣與願力,並已示現過多種護法的形象,其中之一便為關公。因此,此處之關公,大家已不可單純地理解為三國之關聖帝君了。
有一些佛教徒對放生沒有太大熱情,認爲這個很「初級」,聰明的佛教徒應該去研究「空性」等高級法門。
其實「空性慧」與「大悲心」是無二無別的,修行人不可能在缺乏大悲心的情況下證悟空性,而放生是培養大悲心的好方法。
加行的真正重點,是利用這個人身,使其成為行者達到解脫的稀有機緣,並了解如此做的急迫性,對娑婆世間的環境所製造的只有痛苦這個事實,生起強烈的信心,且了解痛苦源自業力 - 惡行之效應。
如果自身具備往昔佈施的果報,那麼不費吹灰之力,也會擁有一生用不完的財物。
如果你實在想財富源源不斷滾滾而來,就必須勤奮努力上供下施。本來在這個業力之地的南贍部洲,前半生造業,大多數後半生就會成熟果報。
記得我十七歲時,在家鄉跟隨 才晉堪布修學佛法,從共同外前行開始。我緊張而興奮,每天關在自己的小屋裡沒日沒夜地修行。
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觀修『壽命無常』時問題出現了: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觀想,使我的身體過度緊張而僵硬;對無常的深入觀察使我內心充滿沮喪、哀傷。
你們接受過灌頂嗎?我相信你們一定接受過上百種灌頂了吧,你們真的曾經想過自己是一個菩薩嗎?我猜是不敢想,因爲你認爲菩薩就應該是在壇城上這些有四只手臂、第三只眼、其他的腳、不尋常的身色,你是這樣想的。
在接受過灌頂之後,你已經受了菩薩戒,表示你已經是一個菩薩了。這並不表示你已經升官了,而表示你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必須去幫助別人。爲什麽你不認爲自己是菩薩?第一個原因是不敢想、而且也不願意去想,甚至你不開心、也根本不知道菩薩到底是什麽。所以就算你接受了幾百萬個灌頂,也不會有效。
一般說來,印度人和西藏人截然不同。
藏人將那些有少許『生起次第』境界、或在見解方面略有覺悟、有『幻化覺受』的、見到護法本尊的人,和有一些神通和神變的、在事業和能力上略有成就的人都稱為成就者。
【學生問題】
當我們對某位老師有信心的時候,究竟我們在相信著什麼呢?因為很有可能這位老師和我們一樣是有煩惱的凡夫,或真的是佛菩薩。
然而除非證悟,我們很難看到老師的本性。所以我們在相信著老師的什麼呢?
佛陀為 迦葉尊者開示,世間一般人經常本末倒置,貪愛、沉迷於五欲之樂中而不自拔,諱言老、病、死,不肯面對。菩薩卻與凡夫不同,智慧了達人在一生下來時,就是生老病死的流轉,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的苦患,因此從不貪著生死。
過去,有一位容貌美麗、婀娜多姿、穿戴華麗的女子,來到一戶富人之家。主人看見她進來,便好奇地詢問她的名字、來自何處?女子回答:「我是『功德天女』。」主人再問:「不知您到這裡有什麼事?」女子告知:「只要是我所到之處,就會充滿種種金、銀、琉璃、琥珀等奇珍異寶,有好車、好馬可以騎乘,以及眾多的奴婢、僕役可供使喚。」主人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地說:「我今天一定是福報具足,所以才能感得您到我家中來。」忙不迭地準備上等好茶、飲食、鮮花來供養這名女子,對她細心地照護、恭敬禮拜,可以說是無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