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既然是『諸法空相』,那麼極樂世界這些『花語妙香』、『金沙寶樹』又有什麼可嚮往的呢?
答:首先,眾生的根器、因緣不同,所以佛陀因材施教,傳授不同法門,使不同特質、偏好的眾生都能有適合自己的解脫之法。
有的眾生更容易對講解空性的法門生起歡喜信心,佛陀便教他們『諸法空相』的道理,從『空』悟入實相;有的眾生更容易對淨土法門生起歡喜信心,佛陀便教他們念佛求生淨土。
『空』也好,『淨土』也好,都是方便、手段,都是『指月的那根手指』,你若能順著手指所指的方向看到月亮,就好了,何必糾結這手指是胖是痩。
其次,空性不是指『斷滅』,不是要守著一個『空洞洞』。 《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親三菩提」。
你看,佛陀並沒有教我們學了一個『空』, 就抱著這個『空』的概念不放,什麼也不做,什麼也看不上。 『色即是空』,極樂世界是空性的,嚮往淨土之心也是空性的。而『空即是色』,空性不壞顯現,空性與極樂世界、求生淨土絲毫也不矛盾。
只有圓滿無上正等覺的佛陀,才真正跳出了因果的牢籠,自由自在。佛陀雖然不作意世俗因果,但在眾生面前又自然不逾越世俗因果的規律。而我們這樣的凡夫,完全受因果的支配,更應該謹慎取捨因果,尊重因果的規律。
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發願往生淨土,因緣具足就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一般人僅僅聽聞空性的道理,沒有實際的修證,煩惱不會自動清除。如果對佛沒有信心,也不發願往生,自已也沒有清淨業障、盡除煩惱,那麼就只好繼續在六道中輪迴。
因果就是這樣,不會錯亂。在見解上,我們不怕高卓;在行為上,我們要敬畏因果。
摘錄自 希阿榮博堪布《透過佛法看世界》2016-06-05 菩提洲網站
希阿榮博堪布 簡介:
請參閱文章:希阿榮博堪布: 『大圓滿』的加持力真的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