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給很多修『上師瑜伽』正行的弟子們提了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僅憑文字理解和翻書是得不到答案的,要靠修行經驗。
若是如理如法修行半年至一年左右的弟子,決定能答得出來。但當時沒一個人能答得上來。
課後我將理論相對通達及修行時間稍長的弟子留下來,想搞清楚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當我瞭解了他們平時修行『上師瑜伽』的方式後,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很多弟子把『上師瑜伽』導修當做功課在念誦,配合觀想和念誦心咒,覺得自己就是在修『上師瑜伽』。口中說著在修『上師瑜伽』,也念誦著『上師瑜伽』的儀軌,但與正行『上師瑜伽』差得太遠了。
我們現前是站在『無上竅訣大圓滿』的立場之中,在修一個能即生成辦解脫的法,但為什麼有些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呢?就是由於“念誦功課版”的『上師瑜伽』與真正按照『無上竅訣大圓滿』的方式修行的『上師瑜伽』,在調伏內心之上有很大的差距。
依“念誦功課版”修行的弟子,別說是一年,十年、一百年都答不出一些見地。原因就在於修行方便有著天地懸隔之別。
第二,在座上時,身要『七支坐法』、語要『排九節佛風』、意要『發菩提心』等都在做,但在對治煩惱的方便之上,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比如在很多煩惱生起來時,僅僅依靠壓制的方式去對治,修學禪定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次第道,直接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這種禪定叫什麼。
這是自創性的修法。歷代傳承祖師為後代弟子傳講,一切修法都要有次第道。
從禪定的角度來看,初次修學禪定之次第根機者,從一切禪定之基礎開始,配同著方便,當禪定逐漸增長的時候,會達到什麼樣的境界,都有一系列的過程。
但是很多弟子在修的過程當中,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僅僅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但平靜狀態適用範圍太廣了。外道教三百六十個門派有三百六十種平靜之狀態;世間禪定四禪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種平靜之狀態;無色界天四空處有四種平靜之狀態;出世間從小乘直到密乘大圓滿之間,稱之為九乘次第,有九個平靜之狀態。
你知道自己現前所修學的是哪一種平靜之狀態嗎?若知道,上下不同的區分又在何處?恐怕很多人會覺得迷茫。只能用書面上或導師傳講中的詞句來描述禪定,至於各種平靜狀態的區別就不是很通達了。
『禪定』一旦沒有準確的目標,就有可能是『外道教禪定』或是『世間禪定』。
『世間禪定』臨時無法成辦解脫是其本身的規律,但若是『外道教禪』定,也許要遭受極大的痛苦。
所以修學禪定必須有很圓滿的次第道。修禪定的過程中,雖希望自己時時都能安住于清明的狀態中,但並不是想做就可以做得到的,昏沉和掉舉侵犯我們的心相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又該如何對治呢?
『無上竅訣大圓滿』在方便教授中有一個圓滿的次第道,若不按照次第道修,只能臨時壓制煩惱,把心安住在自己所要求的清明狀態中,或安住在自己認為的“適宜”狀態中。
三乘教法有其不同的對治煩惱之方式:
小乘教法以『斷除煩惱』之方式對治
大乘教法以『轉變煩惱』之方式對治
密乘教法則以『運用煩惱』之方式對治
由於對治煩惱方便不同的緣故,下乘派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這是歷代傳承祖師所共許。
運用密法之方式對治煩惱者,上品當下即可解脫,中品幾個月或幾年,下品者一生當中可以成辦解脫。
顯宗和密宗成辦解脫時間上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對治『煩惱』的方便不同。
轉載自: 普巴扎西仁波切 官方 新浪博客
普巴扎西仁波切 簡介:
請參閱文章: 普巴扎西仁波切: 關於吃素、放生、佈施乞丐的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