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禪:『對治煩惱』
止禪的練習可以定心,而定心可以讓你有能力控制或引導你走過中陰之路。止禪還有許多其他的利益,但從走過中陰身的角度而言,我們必須說這是最重要的利益了。
在死後的各種中陰階段,心因為缺乏穩定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煩惱生起的影響。如同煩惱會在我們目前的狀況下生起,也會在中陰身階段生起。
這些煩惱,諸如「嗔、貪、焦慮」等,由於死後的特殊情況,將會宰製你,力量變得非常強大。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我們必須在這一世練習禪修,特別是「修止」。
為中陰身預做準備的禪修法門:觀照心中生起的任何煩惱,尤其是最強大的煩惱。
這些煩惱,現代人千差萬別,各有不同。對某些人來說,嗔是最大煩惱;對其他人來說,嫉妒是最大煩惱;有些人最大的煩惱則是傲慢。
禪修之前,首先要找出自己最大的煩惱是什麼?然後全力培養能夠有效對治這些煩惱生起的念力。
當你全力讓禪修變成對治這些煩惱的法門,當你有了那種願力和企圖時,你就能完全去除那些煩惱;至少你將能大大減弱它們。
透過修習這種『止禪』和願力,你將能在這一生減弱煩惱,並以念力治療它們;結果,養成這種習慣之後,當煩惱在中陰身階段生起時,就可以變得微弱許多,不再那麼鋪天蓋地。
所以中陰身的顯相,尤其是煩惱所造成的幻想,其魅惑力和影響力將變得很小。因此,我們在這一生為中陰身準備的修行就是禪修,尤其要以禪修來對治煩惱,首先是治療最令我們痛苦的煩惱。
利用你在這一生的修行,來抗衡和治療你的煩惱習氣,對你的這一生,特別是對中陰身,將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看到有些人練習禪修的時間很短,就能夠有效平靜和馴服他們的心;而另外一些人禪修的時間雖然長得很多,卻沒有得到太大利益。
當我們研究這二種類型的禪修者的差異時,就可發現他們練習的禪定或禪修,基本上是相同的。他們的不同,與其說是禪修方法的不同,不如說是『禪修的意願和焦點』不同。
最有效的禪修是用來對治煩惱,不管他們的煩惱是什麼。如果禪修的動機是為著對治煩惱,這時候的禪修就可以變得很有效。
反之,即使禪修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如果動機很模糊,或沒有集中焦點在對治某個問題上,效果就不大。
因此請記住:禪修,事實上包括一切的佛法修持,如果能用來對治某個問題或煩惱,將發揮最大的效力。
這種禪修方式隨時都有益處,尤其是中陰身生起煩惱時,幫助最大。
生起次第:『觀本尊』
除了止禪的練習之外,另一個能在中陰階段派上用場的法門,是金剛乘或密宗所謂的生起次第:觀想各種本尊的形狀或身體。
這些本尊包括許多寂靜尊、忿怒尊等等。大體上,不管觀想的是寂靜尊或忿怒尊,只要把你自己觀想成其中任何一尊,就能夠讓禪修進步很大,並且讓本尊的加持力進入你心中。
本尊瑜伽對於中陰身的幫助很大,因為在死後進入中陰身時,會有種種顯相生起,有些是很嚇人的。雖然這些顯相絕非你心外的東西,它們只是你內心的投影,但由於中陰身的心識相當混亂,你會把它們當成心外物,因而認為它們挺嚇人的,讓你產生恐懼。
在中陰身的階段,有一點很重要必須記住:把這些顯相看成是心識的投影。因此,練習觀想一位本尊,譬如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將有很大的功德,因為在這一生修本尊瑜伽,就會養成習慣,把顯相看成是內心的投影。
當你開始修本尊瑜伽時,本尊的形狀可能很不清晰,但只要繼續練習,最後就可以觀想出清晰的影像。有時候即使影像是清晰的,一開始仍然是不穩定的,只要持續練習,觀想出來的影像,就不僅是清晰的,還會很穩定。熟能生巧,功夫到了,自然會有這種效果。
如果你在這一生能觀想出清晰而穩定的本尊影像,養成習慣後,在中陰身階段,就可以生起更清晰、更穩定的本尊影像,因為中陰身的顯相遠比生前清楚。如果在中陰身階段能夠生起特別清晰而穩定的本尊影像,就可以抑制混亂而恐怖的內心投影,讓它們消沉或淨化。
觀禪:『觀心性』
金剛乘的另一個法門是圓滿次第。圓滿次第不同於生起次第,二者都是金剛乘的法門;圓滿次第等於經乘(顯教)中的觀禪(毘婆舍那),而觀禪是有別於止禪的。
大體上,我們使用「觀禪」這個名相來表達圓滿次第的涵義。佛陀在契經(佛經)中所說的觀禪,是觀空性;而在密典中所說的圓滿次第,是觀心性或觀心的本身。
如果我們看看西藏歷代大師所建立的口授傳承,禪修的主要所緣境也是心性。所以把止禪練習好之後,以此為基礎,必須進一部接受觀禪的教授,並實地修習。
透過觀禪的練習,就可以發現心的本性是無生或無來處的,同時也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這種發現可以讓你免除中陰身顯相所產生的恐懼。認識了你的心性之後,你就知道中陰身唯一的恐懼是:心在遇到它自己的顯相時所經驗的驚慌、恐懼和苦。
同時你也體會到這種恐懼和痛苦的生起,純粹是因為你不能控制你的心。如果你瞭解這一點,如果你決心控制或得到控制你的心,然後透過觀禪的練習,就可以控制你的心,因而免除心在經驗它自己的投影時所產生的任何恐懼。
摘錄自 創古仁波切《穿越生死》
創古仁波切 簡介:
請參閱: 第九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官方中文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