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資情調.jpg

 

仁宏

 

我的一個朋友學佛有一段時間了。她很熱心,到各種公益團體去做義工,也經常參加一些佛學夏令營之類的活動。她說她很喜歡那種“安詳”、“自在”的感覺。

 

而有一次,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不平事,突然間就火冒三丈,差點把房頂掀了。這時我笑著對她說:你的那些‘安詳’、‘自在’,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呢?你那不是佛法,是小資情調』」

 

這裡的“小資”,並不是指一個社會階層,而是指一種生活狀態:

“小資”一般在生活上衣食無憂,不必為了養家糊口而奔命,也沒有什麼病痛,安閒自在,有足夠的時間來“品味生活”。他們一般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他們也很有文化,瞭解一些佛法,也能吟誦出“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詩句,也能引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來和別人辯論。

 

在生活中,他們有一些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具有“奉獻”、“博愛”、“分享”等等理念,偶爾也有“安詳”、“自在”、“空靈”的覺受。他們也許就會認為 -“這就是佛法”。

 

那麼,這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佛法在世間會變幻出不同的相貌,但其內在核心是不變的,那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

 

這是區別佛法與世間法、佛法與外道的標準。那麼,到底是不是佛法,如果用以上標準捫心自問,自然會水落石出。

 

除此之外,佛法與小資情調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

佛法所帶來的安詳、自在是建立在無我智慧基礎上的,因此是真實的、堅固的,是能經受住境界考驗的。小資情調則不然。

 

小資情調的核心還是一個“我”,只不過是憑藉修習世間善法所得來的福報,將外界對於這個“我”的侵犯暫時地遮罩掉了,因而保持了一種“安詳”的表像;但假如這個“我”真的受到了侵犯,就依然會如火山爆發一般的不可收拾。

所以,在真實的生活面前,這樣所謂的“安詳”是不堪一擊的。

 

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可以做到如如不動,而我們呢,哪怕一個打火機的小火苗碰到手指,恐怕也會哇哇大叫 - 那時,還能“安詳”、“自在”嗎?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師,早年在五臺山打坐時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認為“證悟”了。後來他被人陷害,充軍流放嶺南,其間經歷了種種苦難艱險。

而就在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發覺他原先所“證悟”的那些東西僅僅是浮光掠影,絲毫派不上用場。於是,他開始了銘心刻骨的反省,繼而在修行上獲得了重大的突破。

 

憨山大師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說到,他非常感謝這一段苦難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好像天地間巨大的鉗錘,將他內心中蘊藏的我執煩惱錘打得一乾二淨,使他獲益匪淺。

 

縱觀古今高僧大德,幾乎各個都是具足剛骨的硬漢,有著斬釘截鐵的性格。“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他們的灑脫、自在,是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艱苦磨礪之後展現出來的智慧,絕非輕輕飄飄、浮浮泛泛所能得到的。否則,那所謂的“灑脫自在”僅僅是古人所呵斥的“軟暖習氣”而已。

 

當今,在社會上流行的“心靈感悟” 、“心靈雞湯”類書籍中,有很多就是這種小資情調

疲憊的現代人也許需要這樣“心靈的滋補品”。但是,這也可能是心靈的麻醉劑,因為當暴風驟雨真正來臨的時候,這些真的管用嗎?

心靈雞湯.jpg 

世間善法本來也是好事,可是世間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視聽,對眾生的危害恐怕要遠遠超過殺、盜、淫、妄等等惡法。

 

品茶賞月也可能開悟,但絕不能說品茶賞月就是禪;佛法不離日常生活,但也絕不能說日常生活就是佛法。

 

古德警示過:“心術在毫釐之辨”。所作所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還是把佛法蛻變為世間法,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責任。

 

 

—摘自《臨濟棒喝》創刊號

 

---------------------------------------------- 

莫做『小資』學佛者

 

都市中,有『小資』階層。 『小資』者,『小資產階級』也。生活上,剛剛脫貧,但還沒達到有產階級,沒有很大的支付能力,但又嚮往美好生活,很好面子,表現出了小資情調。他(她)們可能喜歡喝某種特別的咖啡,或許說話時喜歡夾雜著英文,或者鍾情於某個牌子的服裝等等。他(她)們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不屑與大眾流行為伍,穿梭於都市之中卻用冷眼觀世間,喜歡追求一種有品位而不落俗套的浪漫。

學佛的人當中,也有『小資』一族。這些學佛的小資一族,表現在如下一些方面:

 

1、並不主張正式皈依三寶,但是喜歡翻看一些佛法書籍。

2、生活無憂,身體無病,有點錢又有點閒,學佛多半只是一種調劑生活的點綴。

3、對出世間沒多大的興趣,追求『安詳』、『自在』和『快樂』。

4、沒有發菩提心,一人吃飽天下無飢餓,學佛僅局限於自斟自飲和自娛自樂的受用享受之中。

5、有時表現為熱衷於環保、放生等各種公益慈善事業,但在生活中對待工作卻並不積極努力。

6、不喜歡受戒律約束,不受戒,更不會精進地努力修行,佛法得少知足淺嚐即止。

7、喜歡喝『宗教雞尾酒』,即把所有的宗教都大雜燴在一起『無分別』。

8、既要躍升於俗眾之上,又與真正的修行人劃清界限,站在修行人的邊緣和角落裡。

9、不喜讀經論,只喜歡禪,喜歡讀一些關於心靈感悟一類的書籍。

10、他(她)們的內心是孤獨寂寞的,但卻在眾人面前裝扮成看破一切得智者,戴著面俱生活。在孤獨的心境中自戀與獨賞。

 

儘管,小資學佛者對佛法或者生活也有一些感悟,平時也有一些『利益眾生』的行為,甚至也有一些看破放下自在的切身感受,但她們錯誤地以為這些就是佛法。

 

小資學佛者,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他們拿佛法當作調味品甚至是『止痛劑』,以此來屏蔽掉生活中的一些煩惱和不快,品味生活,享受人生快樂的時光。一旦遇到大病、重大打擊,平時經常掛在嘴邊的『春有百花秋有月』詩句也沒了詩意,『色既是空』此時也不再空,『安詳』和『自在』變成了怨憤、火氣、沮喪。

 

佛法在世間的方便運用無窮,但其內在核心是不變的,那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這是區別佛法與世間法、佛法與外道的標準,也是鑑別是否只是小資學佛的試金石。

 

哪個佛菩薩是在『小資』中就成就的?高僧大德無不是經過一番實實在在的修行磨礪之後,才跳出三界修行圓滿的。真正的學佛者,是堂堂正正地走進佛門,皈依三寶,塌塌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修行。真正的修行人,安詳/自在是自然的境界,不是刻意裝點出來的,是真實的、堅固的,是能經受住境界考驗的。

 

花開花落,日出日落,品茶賞月,搬柴運水,吃喝拉撒,都可以讓人開悟,也都可以體現出佛法的道理,但是佛法在世間不等於世間法就是佛法。生活在當今時代的人,種種現實壓力導致內心深處都渴望找到可以避風的港灣停靠,但是小資學佛經受不起任何考驗,更甭說『八風不動』了。

 

小資學佛一族,實際上還沒有走上真正的學佛修行之路,他們徘徊在佛法的邊緣門口,只算得上是佛學愛好者而已。要么不學,要學就認真地學。 『小資』一萬劫,也出不了輪迴;而真正邁進門檻,踏實修行幾年,或許就可以脫胎換骨,截斷生死流了。

 

備註:

四川五名喇榮佛學院 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去年於台北的演講時有提到: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04.jpg 

唐朝時明心見性的人那麼多,成就者那麼多。唐朝以後的人參禪打坐,都不開悟,那他們都在做什麼?(問大家。無人答上來)

 

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自答:

他們都在保養這個桶!保養這個輪迴! (轟堂大笑)

使這個桶更堅固!使這個輪迴更堅固。 (大笑)

 

那追求人天福報,去燒香磕頭拜佛,灌黃財神頂,買寶瓶,參加水陸法會,就是在保養輪迴,使這個輪迴更牢固,把這個輪迴繼續延續下去!(轟笑)

這種行善是為了在輪迴中流轉得更長,我們大部分人學佛是在延長生老病死。

 

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還曾經開示過:

現在很多居士雖然也信仰三寶,相信因果,但他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解脫,而是在不破壞我執、不破壞輪迴種子的基礎上,讓自己過得好一點兒。儘管他能夠達到這個要求,但又怎樣呢?最後還是在輪迴中流蕩。

 

雖然在輪迴裡面,他會過得比不信佛以前好得多,因為如果不信佛、不信因果,就會去造業,造業就一定會墮落,就無法享受輪迴裡面所謂的幸福。

而,雖然他因相信因果、如法地取捨因果而可以在輪迴中相對地享受一些快樂,少受一些痛苦,但是,這終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不修 的頭像
    老不修

    老不修的小窩

    老不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