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與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學生對話01.jpg

時間:2016年5月23日

地點:瑞士 洛桑大學

 

法王噶瑪巴與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學生對話02.jpg

法王噶瑪巴與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學生對話03.jpg

法王噶瑪巴與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學生對話04.jpg

 

法王噶瑪巴今日於瑞士洛桑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ausanne)與兩百多位醫學院新鮮人展開對話。這項在大型階梯式劇場中舉行的活動,屬於該校「道德與醫學」(ethics and medicine)的課程之一。

活動採三段問答,學生先就課堂上的問題與鄰座同學進行討論,接著上台發表他們的看法,最後再由法王開示。

法王噶瑪巴與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學生對話07.jpg

法王噶瑪巴與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學生對話08.jpg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健康?

一位學生回答,健康代表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上的安樂。另一個學生補充,還有心靈上的。此外,有人提出,健康是對自我的良好感受。

 

這些回答令法王印象深刻,法王表示,學生們年紀輕輕,卻已有深度和廣度兼具的見解。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法王首先指出,外在的物質世界和內在的心靈世界,必須取得良好的平衡。這點非常重要。

法王說明,我們的身體可能沒病,但卻苦於貪、瞋、癡三毒的心病。例如心中生起瞋恨時,我們所感到的不舒服讓我們痛苦,因此它是一種疾病。法王指出,另一種平衡也很重要,那就是群體共通的觀感和個人觀感之間的平衡。

 

 

第二個問題:痛苦是什麼?快樂又是什麼?

多數學生回答,痛苦主要是生理上的痛,但它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苦。他們並且在短暫的痛和長期的苦上做區分。有些人質疑是否存在正面的痛苦,有些人則予以否定。

 

法王開示,痛苦的意思其實更廣泛,例如我們都有求不得或擺脫不了的痛苦,而在煩惱控制下,我們也會有身不由己的痛苦。

在談到痛苦和快樂的關係時,法王指出,我們可以自己問自己:「我經驗到的快樂是真的嗎?」

透過檢驗我們會發現:我們感受的快樂是相對於痛苦而言 - 『苦樂』是相依的。

我們通常認為的快樂,其實是痛苦的消退。所以,從究竟上來說,痛苦和快樂都不是真的。我們應該審視的是,介於痛苦的消退和快樂的生起的剎那,在那當中是什麼?

 

法王解釋,佛教通常將痛苦分為三類:

(1)苦苦:我們一般對痛苦的感受 

(2)壞苦:由於快樂不實有,所以無法永遠持續,終究轉變為痛苦

(3)行苦:受到某種力量或人宰制的痛苦

 

 

第三個問題:照顧他人是什麼意思?

學生回答,這代表幫助他們恢復健康、瞭解他們對事情的觀感、幫助他們達成願望,或是讓他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而這些行為的出發點是我們自己內在的喜樂。

 

法王開示,許多人帶著各種的問題來見他,雖然有些問題不見得跟修行有關,但他還是會盡力給予希望和協助。照顧他人最重要的一點,不是醫學上的診治,而是我們的動機 - 具有瞭解他人痛苦的悲願,然後盡己所能地解除他人的痛苦。若是悲心強烈時,我們幫助他人的力量就更大。

 

法王指出,如果對方患的是絕症,我們在旁的陪伴就很重要,因為這讓他們不至感到孤單,而我們持續與他們的互動,也會讓他們不至於失去對自己的信心。助人愈多,我們利他的力量就愈大。此外,法王提醒,照顧自己也跟照顧別人一樣重要,這兩者息息相關。

 

 

第四個問題:對於輔助性自殺(assisted suicide)的看法?如果你是醫生的話,你會怎麼做?

熱烈討論後,學生們給出許多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認為,如果病人遭受劇烈的痛苦但神智穩定,我們就該讓他自己決定。有些人則覺得,由於受到痛苦的影響,病人可能神智不清,我們不能將決定權交給他們,因為想死的念頭只是暫時的,我們應該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善用自己的餘生。

 

法王開示,通常來說,自殺不是正面的,因此,我們要考慮整體的情況,幫助對方找到內在的平衡。我們應該盡力支持、幫助對方,就算康復的機會不大也不放棄。每個人對痛苦的忍耐度確實不同,有些人可以在極度的痛苦之中繼續活下去,但重點是我們要盡力給予協助。

 

短暫的中場休息之後,洛桑大校的教授們也來到會場加入討論。

 

法王噶瑪巴與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學生對話06.jpg

 

第五個問題是:如何看待死亡?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同意,令人恐懼的是死亡後的未知,因為人害怕未知。

 

法王回答,死亡是自然過程的一部分。既然出生,那麼也就會死。然而,年輕時我們不會想到死亡,因此不太熟悉死亡的概念。

佛教中,我們會思維死亡,而這可以幫助我們知道什麼才是重要的,繼而讓此生有意義。試想如果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我們會做些什麼呢?我們也可以將一天想像為自己的一生:上午出生,晚上死亡,隔天我們再度出生,這過程週而復始。

 

 

第六個問題由一位臨終看護者提出,請示法王對臨終的建議。

 

法王開示,這是佛法中難以使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的一個領域,因為我們無法知道一位修行者什麼時候會死,而在他死後,他的心識也已經不在,所以我們也無法予以檢驗。

然而,還有另一個跟死亡很類似的過程,那就是熟睡的狀態。藉由與這個狀態有關的訓練,我們可以幫助自己面對臨終。

 

有人問法王,他會不會常常想到自己的死亡。

 

法王回答,他會在晚上太陽下山後思維死亡,但他並不懼怕死亡,他關心的只是如何讓此生有意義,以及如何達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如果好好活過,死亡不會沈重,它不過是生命之輕。

 

法王噶瑪巴與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學生對話05.jpg

 

第七個問題:是否有好的死法?

學生的答案有在睡夢中死去,死時沒有心理上的痛苦等。

 

法王回答,佛教中,意外的猝死或睡夢中往生,都不算是最好的善終,最重要的是意識要清楚,因為死亡是將我們的修持運用於自心的時刻。

如果是在意外或睡夢中往生的話,我們就沒有時間為這關鍵的一刻做準備。如果退一步想,從更長遠的時間來看的話,死亡是個過渡,所以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善用這個機會。

 

 

第八個問題是直接對法王提出的:如何面對疑慮?

 

法王回答,很多來見他的人問的是自己的健康,以及該如何處置的問題:「要開刀嗎?」「要吃這個藥嗎?」「要看那個醫生嗎?」

法王自己也不是醫生,所以有時有疑慮的時候,他會依賴『卜卦』來決定。再者,有時想太多,只會讓人愈來愈疑慮,最好還是讓心安住在它自然的狀態,然後見機行事。

 

 

第九個問題:精神修持和道德的關係為何?

 

法王回答,所有的宗教在一開始時都在於精神修持,然而時間一久便淪為系統化的風俗,而忘記了「我們如何存在」和「我們的本質是什麼」等這些精神修持的主要問題。

通常我們認為自己是獨立於他人的個體,但事實上,我們的存在有賴於他人,無論是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還是呼吸的空氣,這些都有賴其他的眾生。

如果仔細審視,我們會發現,我們跟他人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事實上,我們是彼此的一部分。

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願意承擔照顧他人的責任。一開始,我們從認識自己著手,然後透過對自己的認識,我們得以認識他人。同樣地,我們從對自己負責開始,繼而承擔起幫助他人的責任。

 

 

最後,法王應邀給予「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忠告。

 

法王表示,21世紀的人類因迷戀物質而失去自由。我們應該經由檢驗去瞭解物質世界的侷限,以及我們如何失去自己的自由。再者,我們的欲望無限,能夠讓我們滿願的物質資源有限,因此,我們也必須控制自己的欲望。

 

結語中,法王提醒,快樂不在於物質,而在於我們的內在。透過簡單的呼吸禪修,把注意力放在出入息上,我們就可以獲得放鬆,感受更深層的快樂和滿足。

 

於此鼓舞人心的一席話,活動正式結束。洛桑大學的副校長飛利浦.瑪瑞龍(Philippe Mareillon)向法王致贈一只手搖音樂盒,以此瑞士著名的工藝品紀念法王對該校的訪問。

 

轉載自: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部落格

arrow
arrow

    老不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