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世界高城之稱的理塘位於風景如畫的川西康藏高原,城外是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在諸佛菩薩的慈悲眷顧和加持教化下,這裡曾經誕生過很多聞名遐邇的大成就者,至今民風淳樸,法脈綿延。

 

  藏曆的六月,豔照當空,驕陽似火,湛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久被炙烤的大地,也在蒸騰著絲絲熱氣。在理塘縣喇嘛埡鄉的牧區,一頂破爛的帳篷中,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和尚正在坐墊上打坐,他就是當地頗有聲望的甲瓊老和尚。簡陋的供臺上供奉著幾尊幽黑、發著古銅色光澤的佛像,昭示著甲瓊老和尚漫長的修行歲月。佛像前的酥油燈靜靜地燃燒著,如同眼前這位老和尚一樣,安然而寧靜。老和尚頭髮已經花白,身上所披袈裟也已破舊,雙目凝視虛空,恬淡安詳中揚灑著智慧和莊嚴。

 

  一日,甲瓊老和尚叫來一直護持著他的侍者,讓他把自己的舊衣服都洗乾淨。牧區不比農區,沒有衣服一髒就洗的習慣,所以平日老和尚的一些髒衣服就疊放在帳篷的角落裡。侍者遵照老和尚的吩咐,把這些衣服洗得乾乾淨淨,並未多想老和尚何有此意。

 

  幾天之後的一個清晨,甲瓊老和尚照常早早起來,打坐誦經之後,又做了上供下施。待一切圓滿,老和尚呼喚侍者到旁邊,侍者一進門,看見裡面早已收拾得整潔停當,前幾天洗乾淨的衣服也疊得整整齊齊,放在床上。老和尚身上穿著只有參加隆重的大型法會時才會穿著的法衣,端坐在一個薄薄小小的坐墊之上,無比莊嚴。

 

侍者覺得好生奇怪,不禁問道:“您這是怎麼了?要出遠門嗎?” 老和尚慈愛地看著眾人,緩緩答道:“我年事已高,雖然無病,然繼續住世不僅無益,反增你等辛勞。我已準備妥當,今日就走。”說著,老和尚把自己剩下的所有糌粑、乳酪和酥油分給常年護持他的侍者們,並說:“人壽無常,終歸黃土,自由來去,此正當時。你等不必太過傷心難過。”然後,老和尚讓侍者把帳篷門簾放下,並告誡他們不要喧鬧。就這樣,老和尚身披袈裟,面朝東方,安然圓寂。

 

  此時正是藏地最炎熱的季節,悶閉的帳篷內在正午溫度更是高達三、四十度。如果是普通人的屍體,在這樣的高溫下存放一、兩個小時就會開始腐爛發臭,但甲瓊老和尚的法體卻一再呈現奇異之相。帳篷裡出現旃檀香的味道,開始香氣很淡,似有似無,但到後來,彌漫在整個帳篷中的香氣越來越清晰,香氣入鼻,直沁心脾,聞者無不心生歡喜。老和尚原本年事已高,滿臉皆是皺紋,但在此時,隨著時間推移,老和尚的顏面反而顯得越來越年輕,如同童子般,面色紅潤,臉上皺紋全部消失。盤膝而坐的老和尚,除了沒有心跳、呼吸,和正常人無有分別。至第七日,老和尚雙鼻中流出現證圓滿成就之象徵 - 紅白菩提,此時顏面亦逐漸呈現皺紋……

 

  據當地傳統風俗,成就者的法體如果安葬在吉祥之地處,將如寶瓶般形成當地的寶藏。因此,甲瓊老和尚往生後,當地的幾位出家僧侶帶領一些可靠之人,把老和尚的法體悄悄掩埋在一個吉祥秘密之地,另在相距甚遙之處修建了一個假墓,以防有人偷盜法體。

 

  時間並未停止它匆匆的步履,轉瞬間幾個月過去,康藏高原迎來了宜人的秋天。高廣的天空藍得幾乎透明,幾朵白色的浮雲悠然地隨著微風在空中慢慢飄動,溫暖的陽光普照四方。山上的樹木早已感知到秋的氣息,以搖曳多變的身姿,渲染著秋天的豐碩。遠遠望去,明黃、土黃、金黃、黃褐,深淺不一,明暗各異,層疊交錯,在藍天的掩襯下形成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而陽光更為這幅美景增添了光與影的和諧效果。好一個人間刹土!

 

  一個秋高氣爽的早晨,我等大恩根本上師 普巴札西仁波切隨同 阿沖恩珠老和尚在柯日寺上方 - 傳言中的『綠度母刹土』修習五加行,那裡也是上師前世 - 囊加活佛閉關的聖地。

當時有很多人去朝拜埋葬著甲瓊老和尚遺體的那座神山,他們在回來的途中紛紛議論著路上的所見所聞:“神山上有一具覆蓋著草皮的屍體,好像是被什麼動物刨開的,不知是什麼人?”

上師聞言,詢問 阿沖恩珠老和尚:“這會不會是 甲瓊老和尚的法體?”

老和尚回答道:“可能是,我們明天一早去看看吧。”

 

  第二天一大早,上師跟隨著 阿沖恩珠老和尚來到神山,見到那具屍體正是甲瓊老和尚,外面罩著一件黃色的法衣,身體已經開始腐爛,並有一些腐肉已經與屍骨分離。

阿沖恩珠老和尚對上師說:“甲瓊老和尚是個很大的成就者,在頭骨上很可能有自現佛像和空行文字,你過去看看。”上師遵命來到屍體旁邊,用一塊布小心地擦著頭骨。雖然屍體近在咫尺,並已腐爛不堪,但奇怪的是上師當時卻沒有聞到一點點的屍臭,也沒有感覺到一絲絲的恐懼……

 

  這位用一生的時光實修實證並自在往生清淨刹土的甲瓊老和尚,以其真實的修證功德昭示著無欺的佛陀教法和真實的成就境界。我們後代弟子,已經值遇清淨法脈傳承和具德大恩上師,圓滿具足了今生成就的緣起,應效仿甲瓊老和尚的足跡,精進修行,一生成就指日可待。

 

 

後記:

 

  上師(普巴札西仁波切)曾曰:很多人都認為,心靈道路究竟的終極成就,只會在這一生結束的時候才能到來。認為我們被這些不純淨的環境和身體所束縛,所以必須等到死亡後才能體驗天堂或涅槃的境界,在此生中,能做的最多就是準備。

這種說法似有一分道理,但並不全面,因為所謂的究竟安歇之所,並不是指某個特定或具體的時空,而是從無明的困惑中獲得解脫。這種境界不一定要等到死亡之後才能呈現,如 六祖慧能大師曰:“一心行善者,西方極樂世界即在眼前。作惡多端者,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八千里。”

 

眾多佛教徒都明知,眾生與佛于本性上無有差別,只要具足品德、智慧和精進,解脫的金色大門永遠為你敞開。甲瓊老和尚及藏漢眾多高僧大德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轉載自: 普巴札西仁波切官方網站 柯日密咒洲

arrow
arrow

    老不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